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满足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 宁波材料所从一片农田里起步,边规划,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服务,艰苦创业,高效创新。2007年11月30日,宁波材料所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一期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的全面战略合作,拓展创新链,打通产业链,再上新台阶,三方于2009年3月13日再次签署协议,在宁波材料所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二期建设。2013年,宁波材料所与慈溪市签署协议,共建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目前的宁波材料所下设材料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四个非法人研究所,形成了“一院四所”的架构格局。2015年4月28日,浙江省政府为宁波材料所授牌“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这是浙江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宁波材料所作为中科院在浙江的桥头堡的作用,更好地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重大举措。2018年12月26日,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揭牌,其将成为宁波材料所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宁波材料所现已建成4所(二级所)1园多中心的现有架构,正在积极推进新增2院4中心建设,通过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补齐人才引进与培养链;建设杭州湾研究院,强化科研技术链;提升新材料初创产业园核心要素供给能力,打造赋能型创业平台,从而形成融科研技术链、材料应用链、人才引进与培养链于一体、相辅相成的科学布局,力争成为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新机制于一体的创新研究机构。 近年来,宁波材料所/浙江工研院承担了一批国家和中科院重大任务,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石墨烯、海洋材料等方面产出了一批重大成果。至2018年12月底,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3757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35亿元。累计发表论文4296篇;申请专利3429件,其中发明专利3130件,国际专利172件;授权专利1579件,其中国际专利33件;2014、2015年连续入选全国研究机构专利十强;2015、2017年两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获得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 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措施,从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多人,组建了50多个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团队。目前全所员工1048人,其中院士2名,杰青2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研究所拥有6个研究生培养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1050人,在站博士后119人。 建设了能够满足自身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平台,具备了服务和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了公共测试、专业研发、工程化、先进制造等四大类支撑平台,拥有5亿多元的先进科研装备。建成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各类平台20个。 与地方和企业开展了多元合作,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初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目前,与国内700多家企业和全球60多个知名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实现了金刚石、大豆胶、石墨烯等4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面向未来,宁波材料所将紧紧抓住新时期发展战略机遇,着力推进科教融合、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对接”功能架构体系,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努力成为长三角区域“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引擎和不可替代的技术辐射中心,努力建设具有一流人才队伍、一流学科方向、一流政策环境、一流成果产出、一流科研创新平台、一流自我发展能力的,在国家科技布局和引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新型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