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在国家推进实施海洋战略的重大背景下,于2013年分别由浙江省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的以海洋工程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技术研发为核心内容的浙江省和中科院的重点实验室,两者是相同主体的同一个实验室,挂两块不同牌子,以下简称实验室。实验室挂靠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是在原表面工程事业部的基础上,联合所内其它相关研究单元,在相继组建宁波市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先进薄膜与涂层材料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建成,分别于2013年4月和2013年7月获得了中科院和浙江省的立项批复。定位是:海洋新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及高技术应用创新研究。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在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国内外形成重要影响;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工程用新材料和应用技术,解决海洋工程和装备发展中的关键材料技术难题,形成海洋工程材料的特色产业;培养海洋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海洋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及学术交流中心;为我国海洋战略实施,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海疆安全保卫、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实验室在前期确定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于2014年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凝练和调整:(1)低表面能织构化功能表面(减阻降噪和防污材料);(2)海工材料表面强化与延寿;(3)选择吸附与透过材料技术(油水分离材料和海水淡化关键膜材料);(4)海洋耐蚀材料与腐蚀防护;(5)海洋环境材料表界面作用。实验室研究工作主体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二、三、四”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工作围绕一个共性核心基础科学问题:海洋环境下材料的表界面相互作用及结构和性能的调控;“二”是坚持二个面向:面向国家海洋战略需求、面向地方海洋产业发展需求;“三”是针对三种典型海洋工程材料损伤失效问题:海洋环境材料腐蚀损伤失效、深海极端环境材料多因素损伤失效、海水环境生物污损;“四”是重点发展四类新型海洋材料:长效海洋防腐材料、绿色减阻防污材料、深海密封和抗磨蚀材料、海洋环境功能材料。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在相关领域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市科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项目及企业项目等120多项课题。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0多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20余篇。为跨海大桥钢管桩防护、海底资源钻探高效耐磨钻头、军用和民用海洋工程装备、深海钻井平台、海洋油污处理等研制了多种关键材料,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86人,在相关研究方向共有九个研究团队,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12人(包括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4人、“浙江省****”4人),副研究员(高工)18人,博士后16人,留学生2人,高级访问学者6人,在读研究生22人,联合培养研究生88人。实验室已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韩国KIST、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外20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交流,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和国内多家造船、涂料、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合作开展了海洋材料方面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工作。实验室招收海洋工程材料及防护技术、海洋装备关键部件表面强化、金属表面材料防护、有机功能涂层、表界面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接收该领域的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实验室拥有科研和办公用房4000多平方米,各类材料工艺设备和专业试验检测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拥有2亿多元的各类分析检测设备。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和室务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分别设立学术委员会和室务委员会,建立了室务会例会制度。实验室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的智囊作用,学术委员会负责确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制订实验室发展规划并审定年度工作计划,评选实验室的开放课题,确定国内外重要合作及重大项目的联合申报、攻关等重要事宜;室务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决策机构,实验室推行重大决策民主协商的制度,重大决策须经室务委员会讨论。实验室重视推进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注重不断完善和补充管理规章制度,引入新的体制和机制,追求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实验室首届学委会由17位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主任为薛群基院士,副主任为侯保荣与翁宇庆院士;实验室室务委员会由实验室正副主任、支部书记和相关研究方向的负责人组成,实验室主任为陈建敏研究员,副主任为乌学东研究员(重点负责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相关事务)和汪爱英研究员(重点负责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相关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