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以温州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及温州市制笔行业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于2012年9月获批成立。旨在创建促进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的综合平台,打造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的服务平台,构建国内外科研合作与交流的沟通平台,切实促进浙江省品牌学科的建设,服务浙江经济。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为:   方向一:纳米结构碳材料   (1) 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在表面定向的可控生长和生长机理研究、新型催化剂特别是非金属催化剂的开拓、碳纳米管催化生长机理、催化剂种类和结构与单壁碳纳米管结构(特别是螺旋结构)的关系、以及在生物与化学活性传感器、DNA测序、超级电容器及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   (2) 石墨烯:石墨烯的化学合成、结构和性能和作为能源材料领域(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电池等)和新型快速止血材料等应用的基础研究   (3) 碳量子点:碳量子点的合成、发光性能及机理、在细胞成像和生物标记上等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方向二:碳色素材料方向   (1) 墨水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包括墨水专用染料和颜料的开发;墨水专用色浆制造技术;中性和水性和中油性墨水研发及产业化研究。   (2) 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开发:中性圆珠笔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体系,水性及中油性圆珠笔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体系的研发。   (3) 碳色素材料及相关产品的检测: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碳色素材料及相关产品的检测体系。   实验室现有教师41人,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13人、博士27人(66%);包括国家杰青获得者1人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次、浙江省钱江学者2人次、浙江省****4人次(其中2人为兼职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次、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7人次和温州市“551”人才工程19人次。实验室建有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与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联合申报)1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和温州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术队伍后劲日益凸现。   2012年以来,实验室共获得科技部863重大项目子课题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12项,浙江省科技厅公益项目1项;新增项目经费达2094万元。共发表文章180篇,其中SCI论文150篇,包括IF(影响因子)>10的论文9篇(国际顶尖化学期刊JACS(IF=10.7)2篇、Angew. Chem. Int. Ed.(IF=13.7)1篇、Adv. Mater. (IF=14.3)1篇、Adv. Energy Mater. (IF=14.39)1篇、Coord. Chem. Rev. (IF=11)1篇、ACS Nano(IF=12.1)3篇、Nano Energy(IF=10.21)1篇),10>IF>5的论文43篇。   奖项方面,实验室成员获2012年、201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获“十一五”浙江省优秀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项目3项,“十一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论文3篇,温州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温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   研究生培养方面,2012年以来共培养研究生77人,其中13人考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博士研究生,其他同学均在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建设期内,共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22项,学科竞赛共获省级及以上奖项9项。由潘跃晓、王稼国老师指导的作品《高显色白光LED用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实验室在与国内多家大型制笔企业合作过程中,为企业培养研发及检测技术人员30余人次,并与4家大型制笔企业建立了制笔技术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采用定向培养模式,成立“制笔化学班”,联合培养具有化学或材料学基础的制笔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已培养相关本科学生16人。为浙江省新材料、化工、制笔等行业提供人才支撑。   实验室鼓励团队成员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层次不断提高。2012年以来,共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科讲学报告32场次。2012年12月,2013年5月和2014年5月,实验室成功举办三场瓯江高端学术论坛,应实验室主任黄少铭教授的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并作了专场主题报告。建设期内,实验室教师出国学术交流5人次,接受进修与合作研究6人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23人次。